骨科医生虽然普通,但绝不平凡;救死扶伤步履虽然艰辛,但辙印深深。从医三十多年的尚希福主任在安徽老百姓眼里,他是个“活菩萨”,给无数个患者从死亡线救了回来,走出了一条“尚氏”理论新方法;在大学生心中,他是最热心的“大哥哥”,通过传帮带,让平凡的学生人生更加精彩。11月21日,记者采访了全国关节外科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尚希福。他精通髋关节、膝关节外科领域几乎所有的手术,他发明颠覆性手术方式为患者减轻病痛、减少医疗负担,他全年无休地为患者服务,他就是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安徽老百姓为什么要这样称呼他?!记者现场问复查的患者说:“老百姓没钱治病,是尚教授协调有关部门救了我的孩子”。确实是自己却空有一身技艺,这让尚希福感到坐立不安。他将这些情况向院领导做了汇报,并建议通过“政府报销一点、慈善资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家庭自筹一点”的模式开展慈善救助贫困家庭骨科疾病的活动。多年以来医院党委通过积极协调,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共同发起了“集善扶贫健康行”活动,面向安徽省贫困家庭患者展开救助。 “集善扶贫健康行”活动走进大别山后,为给儿童治病,父母从来不敢上街,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以前要花10万元的手术费,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将孩子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尚希福主任亲自为孩子实施了手术,结算时自己才交了不到3千元。老百姓称他“活菩萨”,淳朴善良的大别山乡亲以这样温暖的方式表达对骨科专家的感激。尚希福的骨科事业正像无花果一样,没有华丽芬芳的花朵,却结出甜美的果实。
11月21日星期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室,一位患者专程来给尚希福医生送牌匾,他说自己前不久经过尚主任手术治疗之后,甩掉了用了二十多年的拐杖,边上一些年轻的医生笑称:“我们院的尚主任每次坐诊时,诊室就和菜市场一样拥挤,还经常有病人专门来送锦旗。”
现在,有些岗位因为上班时间长、加班多,被人戏称为“996”工作模式,而尚希福医生的上班时间远超“996”,除了周四的门诊日,每天他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去手术室的路上,即使在家休息,手机也是全程开机。
付出这些辛苦,尚希福医生却一直乐在其中。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让病人得到及时、最好的治疗,面对一些从几十里、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之外赶过来的病人,哪怕再累,我也要给他们看病。”从1985年走上医生的岗位,30多年来,尚希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状态,面对病人或家属们的询问,他总是面带笑容,温和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及时给出治疗意见。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病房23床上,来自蒙城的徐岩刚刚入院。32岁的他患了股骨头坏死,今年1月20日尚医生给他换了左侧的股骨头,他当天晚上就可以自己站立,出院几天后就能走路。这次他来到医院,准备由尚医生给他做另一侧的手术。病人家属邵娟说:“感谢尚医生的高超医术,让我爱人重新站了起来,为我们的家撑起了天!”
据住院医师吴大夫介绍,为23床做的这例手术就是近十年来骨科在关节方面用得最频繁的手术治疗方式——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LDAA)微创髋关节置换技术。这项技术是由尚希福主任带领骨科团队独创的,被中华医学会候任主任委员王坤正教授称为“尚氏入路”。目前,“尚氏入路”已治愈了数千名罹患髋关节病痛的患者,该技术已成为当今骨科界公认的微创关节置换技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的骨科医生都在研究和应用该技术。
除了“尚氏入路”,尚希福和他的团队还有多项发明:髋臼杯、髋臼周围截骨术专用骨刀、专用髋臼取出器等器械和材料,这些发明创造,使手术化繁为简,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受到了病友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誉。
在这其中,“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是尚希福团队代表性的发明。以前,若想通过手术治愈高位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复杂畸形的患者一直是骨科医生们的一项难题,对于尚希福来说也是如此。后来经过临床摸索,尚希福成功发明了“股骨近端重建技术”,在临床上取得极好效果,被诸多专家称为髋关节置换的颠覆性技术,让曾经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给那些饱受痛苦的高位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复杂畸形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从医30多年来,尚希福曾两次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我个人始终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一是个人要努力,二是要团结周围同事,三是领导支持。”尚希福说。
在老百姓心中,人人都没有忘记这个好医生尚希福,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激之情。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让记者很是震惊,墙壁上密密麻麻挂满了锦旗、牌匾,办公桌上一摞摞的感谢信不计其数,加上那些洁白无瑕的哈达、自然古朴的佤族简帕包、色彩斑斓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小巧精美的傣族竹匾……记者感受到患者和家属对尚希福及其团队的感激之情,仿佛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就萦绕在四周。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广告主,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商机讯 » 心怀患者 仁爱尚希福成为百姓心中“活菩萨”学生眼中“大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