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中“云观演”,正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中的新场景。近年来,传统文化类直播持续升温,众多从业者“变身”主播,将国乐箫笛、经典戏曲等内容带入大众视野,此前对其不甚了解的年轻观众,也在直播间逐渐感受到古典音律经久不衰的魅力与风采。他们给予的每一次点赞、评论和打赏,都显示着对古老艺术创新表达的肯定与认可。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下,民间生活、民俗环境的缺失,使得部分国乐艺术失去表演环境,与崇尚新潮的年轻人渐行渐远,而资历较浅的青年乐手,则只能获得远少于现代文化产业消费体量的演出机会,不少乐手迫于生计转行。此外,受近年来疫情影响,各项线下演艺活动难以开展,上述现象都限制了国乐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当直播中高清、直观的音声影像结合实时内容呈现,国乐自身、演绎者及观众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并通过即时互动功能营造出亲密的空间关系,现代人与国乐间的隔阂也不断消弭。另一方面,随着身为“网生一代”的“Z世代”青睐起“国风”“国潮”,他们自发通过关注、打赏,对国乐从业者送上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支持,让主播有觅得“知音”之感,从而获得坚守国乐传承之路的动力。
目前,青年乐手等新生代创作者,正在从肥沃的国乐艺术土壤中吸取养分,深入挖掘二胡、琵琶、笛子、唢呐等传统乐器的特性和“个性”,不断增加国乐直播的感染力。面对创作者潜精研思的优秀作品,观众在沉浸感中获得更好的鉴赏体验,也基于自身对内容的评价,给予数额、频率自定的打赏,从而使直播打赏演化出“知识付费”的新功能,成为传达观众认可、激励主播持续带来优质作品的有效“养料”。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拉弦乐器之一,马头琴在现代社会中和众多古老乐器同样,面临着传播、传承的困境。自小学习马头琴的“90后”女孩孙快快,通过直播间找到了发扬马头琴的“线上舞台”。不同于线下演出时的固定曲目及演奏方式,孙快快将二胡与马头琴的演奏技法相结合,碰撞出新奇的听觉体验;她还与鼓手即兴合奏,让观众感受不同节奏、音色的相异美感。
如今,孙快快的“老听众”不仅能熟练点出喜爱的曲目,还会主动为路过直播间的“新客”介绍相关知识:“这不是二胡,是马头琴”“马头琴是非常适合演奏古代长调的乐器”……他们自发给予的打赏支持,也给了孙快快坚持传承马头琴的底气。
除孙快快外,直播平台不断涌现出富有才华的国乐创作者,他们凭借新奇的创意构思,将流传千年的技艺在直播间逐一呈现,带动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并爱上国乐。@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唐音乐队、@女博后佳佳 等众多新生代国乐创作者,在直播间奏响古韵,收获数十万乃至百万观众的关注及“新收入”;青年戏曲演员@凌珂、@京剧任思媛、@说唱濮阳 等人,也在直播中收获好评不断,“圈粉”无数。
《抖音2022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民乐主播在抖音开播超178万场,累计直播超233万小时,相当于每天有4270场民乐演奏会,平均每场有2319人观看,其中87%民乐主播获得打赏收入。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偏好也各有不同,“60后”最爱二胡,“80后”最爱古筝,“90后”“70后”最爱唢呐。
不难看出,大众对于更高品位、更优质量的文化内容有着极大的期待与渴望,网络空间的文化消费也由休闲放松向形式更新颖、内容有纵深的“精品鉴赏”转变。从单一的观看享受到深度的文化滋养,观众内容品位的更迭,既反映出主播创作的优质内容对观众审美能力的涵养,也反哺着专业从业者不断提升创作能力的积极性。
通过直播间这一“第二舞台”,更多听众有机会欣赏到丝竹之美,直播打赏也成为演奏者们的“新门票”。日前,抖音直播联合中央民族乐团发起“DOU有国乐”计划,中央民族乐团百名艺术家将入驻开播,带来百余场线上音乐会。同时,抖音直播将面向民乐演奏者、民乐乐团开放合作,提供资源扶持、专业合作等多方位支持。由此,民乐主播有机会与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家连线交流、同台演奏。据介绍,“DOU有国乐”计划还将在未来一年帮助1000名民乐演奏者月入过万,让100名民乐非遗传承人获得开播收益。
网络直播这一兼容并包的媒介形式,让国乐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能在与现代表达元素的交融碰撞中,点亮年轻一代的文化生活。期待民乐从业者的表达力和主体性被不断唤醒,带动大众迸发出对国乐自发了解、支持和保育的意愿,也让国乐在推陈出新中,焕发绵延不断的青春光彩。
(陈泳颐 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课题组成员)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广告主,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商机讯 » 国乐直播正当时,打赏助从业者觅得“知音”